科技创新担使命 攻坚克难攀高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02 02:36

  以国家需要和时代呼唤为使命,推动行业进步、支撑区域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将工业报国、科教兴滇的家国情怀融入灵魂和血脉,在艰苦创业中成长、在励精图治中壮大、在守正创新中发展。

  昆明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行业特色、区域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建校以来,昆明理工大学始终以服务产业为己任,构建了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发和技术转移与转化、微小型科技企业孵化的完整创新链,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在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的“昆工之路”。

  目前,学校有“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级人才110人(项),“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云岭学者”等省部级人才732人(项),国家级创新平台22个、省部级创新平台79个、国家级创新团队4个、省部级创新团队30个,先后荣获国家科技大奖17项、省部级科技奖400余项。2020年学校科研规模18.83亿元。

  昆明理工大学 供图

  原始创新 基础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4月15日,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季维智院士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人扩展多能性干细胞体外构建人猴嵌合体”再一次登上了《CELL》杂志。而在此之前,昆明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已连续在《Science》《Nature》《Cell》上全文发表过论文,实现了CNS三大国际顶尖期刊的全覆盖。

  “基础研究承担着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也是锻炼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重要战场。”在昆明理工大学科学技术院院长潘学军看来,基础研究是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关键所在,更是基础所在。

  基础研究作为科研的“总开关”,在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环节中间,起到了最初的源头活水作用。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了更好地强基固本,昆明理工大学把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突破口,针对有色金属、生物等云南特色优势产业,构建了以“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龙头的国家级(全省共6个,昆工2个)—省部级—校级三级布局科学、层次架构清晰、功能定位明确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集成资源,优化配置,有力地支撑了基础研究。

  2021年初,昆明理工大学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运行。“人口健康是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的基础研究之一,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以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为导向,开展以人口健康为导向、灵长类动物模型为核心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和复杂疾病机制研究。”实验室主任季维智院士表示,未来,在新的生物医学革命浪潮中,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将推动我国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跨越式发展,为国家人口健康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014年首次实现了基因编辑猴模型,被麻省理工评论评为当年十大科技突破,被《Nature》评为里程碑式的工作;2015年首次证明了灵长类胚胎干细胞等多能性,为干细胞再生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2017年建立了人类RTT综合症等一批猴模型,解决了一些其它物种所不能回答的重要疾病表型和机制问题;2019年突破猴胚胎体外长时间培养20天,首次阐述了人胚胎三维条件原肠发育,对解析发育生物学和干细胞多能性等前沿基础科学问题,促进人们对灵长类早期着床后平台发育以及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机制理解有重要意义……   

  作为“火车头”,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带领学校基础研究“破题”“解题”,基础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的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植物与动物学五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全省最多。

  “十三五”期间,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708项,获经费支持3.04亿元,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课题20项、子课题76项,获国家科技经费支持3.23亿元;承担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各类项目共265项,获经费支持7920万元,承担云南省科技厅各类重大资助项目103项,获经费支持2.39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资助项目数自2012年连续9年位居全国100名以内,连续10年位列云南第一。

  为鼓励更多的教师重视基础研究、投入基础研究、参与基础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先后三次修订经费管理办法,出台相关管理文件,给科研人员“松绑”,释放科研活力。

  在出台自然科学类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学校持续深化改革,试行短期差旅经费使用“包干制”,为学校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修订自科类学术期刊目录,调整一级学科认可的学术期刊至A类,适应学科差异。调整项目分类并修订项目、平台管理办法,以适应科技发展需求。此外,加快推进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和信息化服务水平。

  破“卡脖子”难题 科学技术创新持续发力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写进车间厂房里。

  针对产业“卡脖子”难题,几十年来,昆工学者不懈努力,构建了以“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龙头的国家级—国家地方联合—省级多层次、多领域应用技术研发体系,有力地支撑了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2020年底,全球最大最先进的锡冶炼项目——云锡锡冶炼退城入园搬迁改造项目在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竣工投产。由昆明理工大学研发的新一代粗锡精炼工艺技术装备也在这次搬迁改造项目中实现大规模应用。

  这个投资超过30亿元、年产7万吨精锡的冶炼项目满负荷生产的话,年产精锡将超过全球产量20%。该项目也是全省首个退城进园有色矿冶项目,项目在世界锡工业领域创造了产能规模最大、工艺设施一流、冶炼技术水平一流、绿色环保、安全、节能一流、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一流、信息化管理水平一流的多项新纪录,代表了当今世界锡冶炼一流技术和装备水平,有效推动了世界锡冶炼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昆明理工大学的核心技术支撑。

  基础研究不仅仅“悬在空中、停在纸上”。近年来,如“新一代粗锡精炼工艺技术”这样的科技创新成果在昆明理工大学不断涌现。新技术、新装备、新纪录层出不穷,学校围绕云南省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组织科研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奋力突围破解了一系列“卡脖子”难题。

  在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征途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为国家乃至世界科技进步作出了贡献。屈维德教授首创“冲击消震原理”,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刘北辰教授发明了世界首座倒张拱钢索桥;李梦庚教授发明的螺旋结晶铅锡分离技术被誉为二十世纪锡冶金最伟大的发明;戴永年院士领衔的“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世界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真空炉设备出口到美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家以及东南亚地区,该技术和装备在国内几十家工厂、上百条生产线得到推广应用;李梦庚教授与戴永年院士发明的焊锡真空分离技术结合构成了现代火法锡精炼技术,推广至全球炼锡厂;彭金辉院士首次建立了大型化、连续化和自动化的微波冶金反应装置,实现万吨级成套装备自主创新;季维智院士在灵长类生殖和发育的分子机制、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调控等方面都有新的发现,开启了靶向基因编辑建立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研发和应用;张文彬教授课题组研发难处理氧化铜矿资源高效选冶新技术,有效延长了铜矿山的开采寿命;王华教授开发的工业炉窑精准均匀加热关键技术,在铝合金轮毂和钢铁行业应用覆盖面超过50%,推广至航空航天用材料热处理、高铁用轴承制造,服务国家重大工程;杨斌教授开发的真空蒸馏和真空气化分离技术,开辟了复杂锡合金高效分离和稀贵金属绿色生产新路径;文书明教授开发了有色金属共伴生硫铁矿综合利用技术,让硫铁矿烧渣变铁精矿,实现重大科技创新,产生近百亿效益;宁平教授在黄磷尾气净化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其中黄磷尾气固定床催化氧化净化、催化水解净化、液相催化氧化净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微波能工程应用及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供图

  围绕我省有色金属王国的资源优势,学校构建了以有色金属冶金为代表,地质、采矿、选矿、冶金、材料、环境保护、能源动力等为特色的“大有色”优势学科专业群,以“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据点,针对复杂有色金属资源多组分共生、杂质含量高、嵌布粒度细等特点,设置了多组元矿物分选与提取、真空分离与提纯、非常规冶金、冶炼过程强化与节能四个特色研究方向,重点解决复杂有色金属资源多元体系组元交互作用与分离机制、矿相重构与金属提取过程分子行为与调控、共生矿物提取过程结构调控机制、物质能量转化规律等关键共性科学技术问题,从而实现典型复杂有色金属资源选冶过程的节能、减排、高效、清洁利用,为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企业的发展,也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

  这一系列科研成果先后应用于中铝、五矿、中核、云锡、昆钢等企业,同时转让至欧美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玻利维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累计产值上万亿元。

  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制约,强化技术支撑和保障,校企联合进行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啃硬骨头”“闯无人区”,破解科技创新“瓶颈”,昆明理工大学“工科”特色及优势不断凸显。      

  成果转化落地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的根本目的,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是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昆明理工大学以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重点打造与云南工业、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高度契合的学科布局,发挥科研专业优势服务于我省科技创新发展,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在服务支撑云南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云南“有色金属王国”“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地位、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建设“中国铝谷”“世界光伏之都”和万亿千亿产值以上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担当作为,展现了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产业经济发展的显著实力和优势。

  目前,学校已完成技术转移项目5000余项,技术转移项目合同金额30亿元,促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技术转移项目1000余项,重大技术转移项目30余项,服务企业4000余家,实现社会经济效益5000亿元,成为我省高校技术转移的领跑者。

  为促进技术转移“落地”,昆明理工大学探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2006年成立昆明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云南省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及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主要在地矿、冶金、材料、机械、交通、生物医学等领域开展综合技术转移服务。在亚欧合作、中国与东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重要国际区域合作机制中,作为中国高校代表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促进了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有效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有效促进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技术转移与辐射。

  冶金化工节能环保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供图

  2010年学校成立“云南省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承担了大量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工作,并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截至2020年12月31日,学校有效专利共5231件,其中发明专利3308件、实用新型专利1727件。

  “在《昆明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转化收益全部留归学校,成果完成人可以获得转化净收益的80%,如果是作价入股的,股份可以确权到个人。”在昆明理工大学科学技术院副院长田阳看来,政策保障在促进科研人员技术转化积极性,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还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项重要的科研业绩,纳入人才评价维度,纳入个人绩效的核定范围。

  获得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9个国家级平台以及省级平台9个,市级平台6个。“十三五”期间,学校新增横向项目1161项,新增项目合同额3.56亿元,其中69.5%的新增项目均集中在云南。科技创新项目服务我省有色金属(矿冶与新材料)、能源、信息、先进制造、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行业。

  依托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平台,以戴永年院士“硬锌真空蒸馏提锌和富集锗铟银”成果为核心技术成立的昆明鼎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3月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专业从事有色金属及新材料制备工艺及先进绿色装备的产业化研究和成果推广。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新装备在欧洲,美国、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国内各大型有色金属冶金企业中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4年至今,中国股票市场陆续出现“昆工”字号的上市企业。目前,学校参股主板上市企业1个,参股新三板挂牌企业4个,参股国资控股的大型企业3个,参股国家发改委批准成立的产业投资基金2只。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350余家,参股科技型中小企业66家,股权市值2.78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超过2000亿元,为行业科技创新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展望未来,昆明理工大学将不忘初心,继续坚持产业需求为导向,应用转化为目标,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研发展模式,使学校打造的“创新链”与云南省大力发展的“产业链”高度契合,成为云南省大力培育新动能,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形成一批万亿级、千亿级产业的重要保障。同时,发挥好云南省“工业兴省、工业富省、产业强省”高层次理工科人才和工业建设者培养的主阵地作用,将学校建设成为地方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沿阵地,为推动云南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云南网 记者 陈怡希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