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象中心气象服务室监测评估科科长刘扬:科研接地气 成果有落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03 05:50

弯弯的眼睛,甜甜的笑靥,国家气象中心气象服务室监测评估科科长、高级工程师刘扬工作繁忙,但她丝毫不乱,有条不紊地处理着各项任务。阳光洒在她脸上,显得格外青春灿烂。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由极端天气造成的气象灾害频发,她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在气象学领域研读多年后,她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可以更接地气,真正在业务工作中发挥效用。

2016年,她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来到中央气象台——这个她心目中最接近一线的地方,加入气象服务室,从事决策气象服务工作。在她看来,这份工作可以将天气预报转化为防灾减灾建议,同时又将科研工作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图为刘扬开展灾害天气评估分析 图/孔祥一

她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当工作上遇到问题时,就用科研的思维去解决。在2019年开展全球气象服务时,国外的天气实况资料较少,常需要借助国外网站和新闻。“数据很重要。”刘扬说。她利用科研中获得的经验,通过大量调研和对比分析,找到了时效性和准确性较强的卫星数据,并将这些全球数据进行梳理,开发了全球实况监测分析小程序,每天自动生成产品;后续还持续进行系统建设,实现了界面化操作,并加入了全球气象灾情实时收集、灾害性天气评估等模块。如此一来,全球天气信息更丰富了,为开展全球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今年初的重大雨雪冰冻灾害服务过程中,刘扬从值班同事口中得知,需要高频次更新实况。于是,她又开启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及时在系统中增加了逐3小时分相态降水统计功能。如今,只要简单点击鼠标,就能分类显示雨、雨夹雪、冻雨等降水量分布和城市排名。“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刘扬很高兴。

近两年,刘扬主要从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面的研发工作。高温对人体健康、能源、农业等影响很大,甚至影响生命安全。于是,她在高温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中重点考虑对人的影响,加入体感温度等因子。她希望能开发与公众紧密联系的产品,“真正有用”的产品。

刘扬在防灾减灾服务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创新探索了机器学习、集合预报等技术在气象灾害风险预估中的应用。2022年,她入选了世界气象组织二区协(亚洲)减少灾害风险专家组核心成员。作为决策气象服务领班,刘扬每年主笔撰写气象服务材料近百篇。为了让材料更加简明易懂、重点突出,她花了不少心思打磨,注重“用户的需要”。

经常加班加点的她,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个爱看书的文艺青年。也许正是对文字的喜爱,让她在写材料时更加得心应手。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