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戟》以大数据的名义向岁月致敬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18 20:38

  正在热播的公安影视剧《三叉戟》,看后令人颇有感触。故事讲得是一个人称“三叉戟”的三人探组,他们携手破获多起大案,在警察队伍中都流传着“没有'三叉戟'破不了的案”的传说。后来他们分散到公安系统的普通岗位。不料,在即将面临退休的时刻,与他们情感深厚的战友老夏在“站好最后一班岗”时,因追捕嫌疑人而牺牲,三人强烈要求加入专案组,发誓要抓住杀害老战友的凶手。二十多年后他们再度合作,重回办案一线,经验丰富的“三叉戟”凭借在技术手段匮乏的年代中锻炼出的一流基本功,迅速破获贩毒团伙,抓住了凶手。公安局里的干警们惊讶地发现,这三位看似壮士暮年的中年警察,业务能力超群,为实战经验匮乏的年轻后辈们做出了示范。三人齐心同力,重现往日辉煌。

  作者对公安题材情有独钟,一方面因为曾长期参与制作公检法题材的电视节目,对这类题材有近距离的接触和深厚的感情。更因为近年来,一些公安题材影视作品由于在主题定位、题材开掘、人物塑造上把握不当,存在着违反公安工作实际、泄露公安工作秘密、过多过细展现暴力血腥场面等现象,损害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形象。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媒体树立人民警察的正面形象,维护良好的警民关系。这些在《三叉戟》中能够感受到制片方的良苦用心。

  当然,对于一部42集的公安题材影视剧,除了用心立意,还需要吸引人的故事。《三叉戟》涉及到禁毒、洗钱、赌博、性骚扰、非法集资等众多社会热点问题。它巧妙地将这些故事以中年警察的主角视角为切入点,围绕三个男人的兄弟关系、家庭关系、职场关系、社会关系等全面展现给观众。情节曲折的故事融入的自然妥帖,而故事的发展节奏紧凑,伏笔线索更是环环相扣,令人不知不觉沉浸其中,紧随着“三叉戟”的脚步看人民警察历经苦难、波澜壮阔。

  同时演员阵容也可见创作团队的谨慎认真,在角色形象、人物性格等方面都选择更为接近原型的实力派演员。他们的表演即是实力口碑的有效保障,也是还原作品、引起观众强烈兴趣的一大原因。从大量弹幕中看到该剧对不同年龄观众的影响和覆盖,他们纷纷表示“看到董勇就仿佛看到了人民警察”、“陈建斌的哭腔听得我都落泪了”、“郝平演出了大喷子的神韵”、“三位老戏骨让我们追定这部剧了”!在被“小鲜肉”和偶像题材淹没的影视年代,可以看到这样一部聚焦中年的实力公安影视作品,着实令人眼前一亮。

  除了故事和表演,《三叉戟》还关注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话题。多年来,时尚界、演艺界乃至大众流行文化都被年轻要素淹没。该剧除了在内容上把握中年议题,在演员上选择中年实力担纲,更着眼于新旧更迭中的交织、碰撞与融合。剧中,小吕真诚地向“三叉戟”表达自己“想跟师父学点真东西、真本事”,陈建斌也在破案过程中,依靠直觉切准了线索——“直觉是靠经验培养出来的”。那么,“真东西、真本事“”直觉、经验,”究竟是什么?其实,用年轻的概念来说,经验就是大数据,一种是常用的系统提取分析的大数据,另外一种则是我要表达的历史大数据。所谓经验,就是一个时时用心的人,在时光的磨炼中形成的属于自己的历史大数据,这确实是在学校里不容易学到的。而且,这些个人历史大数据并不储存在硬盘里,而是在一个饱经风霜的大脑里,它甚至很难变成文字,只有身临其境,在随机应变的临场发挥时,才能显示出这种历史大数据的重要作用。由此我们就能理解《三叉戟》中年轻警察为何恳切地希望向前辈学点真东西。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通过一个新的表达方式,将年轻人和前辈连接在一起,人们称之为传承、师承。我曾经说过:所有的创新都是在积累基础上。没有积累、没有传承的创新,无法吸收前辈呕心沥血获得的宝贵经验与精华,更无法经得起时代的推敲,就像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发展的洪流中消失的无影无踪。师承和传承,不仅有手艺、有技术,更重要的是精神。《三叉戟》表现对前辈的尊重令人感到由衷的高兴,时代不应该遗忘为我们创造光辉的平凡英雄。年轻人都应该牢记:如果想站得高、看得远,应该以大数据的名义,向所有前辈致敬。

  《三叉戟》吸引人的还有一点,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岁月淘洗后形成的情感。剧中台词说:警察之间的信任就是把自己的后背交给对方。这当然是出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然而,抛开这一职业,普通人经历了几十年的人生,如果必须将自己的后背交给对方,在你的朋友圈里可以挑出几位?“三叉戟”在即将退休的年龄,因为共同的使命重新面对20年前的对手并被多方势力挑战,其利断金的战友感情是他们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坚强基石。人的一辈子并不很长,有这样的情感、这样的信任,是令人羡慕的。(刘仰)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