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14日电(杨海燕)“作为一种未来计算工具,量子计算机与经典计算机一样,能够串联起非常庞大的生态,而生态构建不是仅凭一己之力,因此,量子计算产品不仅面向国内用户,也需要向国际市场推广,推动我国量子计算‘走出去’,全球化是大势所趋。”近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辉在全球“未来产业之星”大赛上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企业内景。受访人供图。
张辉表示,促进量子计算技术不断成熟需广泛的国际合作与认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那么量子计算到底是什么?他解释道,量子计算是量子力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一种通过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调控量子信息单元来进行计算的新型计算方式,以微观粒子(如电子、光子、原子等)构成的量子比特为基本单元(QPU),具有量子叠加、纠缠的特性。
值得一提的是,对微观粒子的调控需要技术持续突破和大量尖端仪器设备。随着量子比特位数的增加,量子计算机的计算存储能力将呈指数级规模拓展。
此外,对于经典计算机(包括超算)而言的难题,张辉举例道,“如金融、气象、药物研发、能源、大数据、密码破译等,通过量子计算,都能实现加速作用,基本上所有需要大规模算力的场景,需要依赖大型超算解决的问题,都是量子计算富有潜力的应用场景。”
量子计算相较于经典计算为何更具优势?解决了哪些痛点?模拟、优化、机器学习、密码学......量子计算对于这四大类计算问题,具有超越经典计算的优势。张辉具体从四个领域进行阐述,在金融领域,量子计算可以应用在投资组合优化、金融衍生品定价、欺诈检测等问题;在生物医药新材料领域,可以自然模拟分子原子反应,能够缩短药物设计与试验周期;在汽车领域,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与燃料设计、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的算法训练等关键问题;在流体力学领域,利用量子计算对自然微观物质的模拟优势优化气象预测、航空数值模拟等。
在张辉看来,当前,量子计算机与超级计算机的结合(简称“量超融合”)是全球发展大势,欧美日澳均在加快部署。具体而言,量子计算机与超级计算机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发展的瓶颈,将这两类计算工具结合起来,超算不擅长求解的复杂计算任务交给量子计算机运算,取其所长,相辅相成,这一种“CPU+GPU+QPU”的新型计算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带来改变。
量子计算机(研发环境)。受访人供图。
量子科技如何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落地?张辉坦言道,推进产业化落地还面临三方面挑战。“其一是关键核心技术仍待突破,量子计算正处于科研向产业化工程化发展的拐点,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尚未完全实现自主可控;其二是市场应用推广亟待支持,量子计算前期研发投入高、设备成本高、应用推广难,下游应用仍依赖于政府牵引;其三是国际合作推广受到局限,量子计算技术的推广离不开全球共同发展的大趋势。”
同时,支持该科技创新及产业应用的长足发展,需采用新型举国体制,张辉提出,“组织攻克大规模量子计算芯片、超大型制冷设备、极低温测控芯片等关键技术,推动更多场景开放,让政府部门、央企国企、大型企业等率先采用量子计算技术,将难题开放给量子计算企业,探索量子计算与行业结合的应用,促进技术发展升级,创新应用场景。”
据了解,本源量子创立于合肥高新区,技术起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目前,合肥市集聚了20多家量子科技企业,量子产业上下游企业30余家,诞生全国闻名的“量子大道”,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发展链条,具有协同效应。
张辉表示,因本源量子在上海有开展一些应用合作,了解到上海市近来对未来产业发展非常重视,希望通过这次比赛的契机,与更多在从事未来技术未来产业的公司碰撞产生火花。“这次的大赛不乏具有国际背景的团队参赛,充分反映了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的号召力。”
本源司南量子操作系统。受访人供图。
当前,欧美各国组建量子计算领域的科研与产业联盟,对中国形成实质上孤立的局势。
如何应对当下局势?张辉指出,积极推动中国量子计算龙头企业走出国门,提升量子科技联盟国际化水平,着力打破以西方为主体的生态封锁。“对标欧美,支持量子计算机与超算中心协同示范,前瞻建设国家量子计算数据中心,让量子计算作为一个算力工具加入正在建设的超算互联网。”张辉说。
对于未来,张辉直言,利用中外教育合作、科技合作等项目,推广中国量子计算编程语言、量子操作系统,培育用户习惯,能够提升中国量子计算国际话语权,“我国量子计算团队未来需尽快与国际上友好的合作方建立联系,广交盟友,构建更广阔的量子计算应用生态圈。”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