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26 11:45

她扎根边疆,传承红色基因,以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以她无私奉献的精神谱写着边疆科教事业的绚丽篇章。——题记

吴翠云,是塔里木大学园艺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她在“距离北京最远,距离沙漠最近,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南泥湾精神”的城市——新疆阿拉尔市的塔里木大学勤恳执教30年,培养了一批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技能扎实、服务边疆经济建设的园艺专业人才,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遥远西北边陲的教育科研事业,献给了渴望知识的边疆学生。

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崇高感和对教师职业的崇敬,吴翠云于1990年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留校任教,成为塔里木大学一名果树学专业教师。工作30年中,她凭借高尚的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扎实的教学功底、过硬的专业技能,从一名助教成为三级教授,从普通教师成为园艺学科带头人。

吴翠云不断实施教学改革、优化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成为全国优秀教师、自治区教学能手和塔里木大学教学名师;她带领团队攻克多项科研难题,获得国内领先科技成果,成为自治区自然科学专家;她不断示范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服务于南疆林果产业,成为果农和职工心目中的“红枣公主”,获得兵团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作为系主任,她带领的园艺林学系由于业绩突出,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兵团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她为新疆及兵团的科教事业恪守职责,培养了一批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技能扎实、服务边疆经济建设的园艺专业人才,赢得了大家的称颂和赞扬。

不忘教书育人初心,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自从踏上教师岗位的第一天开始,吴翠云就深知在享受教师美丽光环的同时,更应该恪尽职守,对得起学生父母寄予的希望,负得起社会赋予的责任。吴翠云长期以来秉承“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行为准则,坚持把教书育人思想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疆爱农的家国情怀,坚持身教重于言传。

大学生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一些学生往往会出现自私自恋、缺乏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吴翠云感觉思想教育尤为重要,因此,她常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引经据典,不仅以袁隆平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和报国情结来教育引导学生,更以身边人、身边事来教育学生。

塔里木大学是1958年为适应国家屯垦戍边事业和开发塔里木对各类人才的需要而建起的一所特殊大学,多年来涌现出一批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教师、校友,传承者胡杨精神,缔造出丰功伟绩。吴翠云就常常给学生讲述塔里木大学的胡杨精神、学校的发展史、老教师的事迹,并组织学生参观胡杨生态林工程、赴沙漠胡杨地感悟胡杨精神……不仅引起了学生心灵的震撼,还加强了学生对她的信赖。

吴翠云还常常利用课间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入学生宿舍,检查早操、晚自习,常与学生谈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学生生病住院,她炖了排骨汤送给学生补身体;学生晚上突发急病,她深夜送学生去医院;学生放假回家路费不够,她拿钱给学生买车票;学生家长来校看学生,她帮忙安排住宿和吃饭;网瘾学生逃课不回宿舍,她晚上多次去网吧找人;她还多次为绝症学生捐款,为孤儿学生补贴生活费……

吴翠云带过的学生中,有感情上出现问题的来找她谈心,有想考研不明确方向的来找她咨询,有生活困难的来找她寻求帮助,还有学生之间发生矛盾的来找她帮忙协调......这一桩桩事使她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慈母,更有一些学生称她为“吴妈妈”、“班主任妈妈”,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爱心成为莘莘学子景仰的引路人,打造着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集体,她所带班级或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塔里木大学“优秀班集体”“优秀团支部”“优秀党支部”,她所带的园艺2001-2班还被推荐为全国“优秀班集体”候选班集体。吴翠云本人也由于班主任工作的突出成绩,多次被评为塔里木大学“优秀班主任”。

教改促教为教育,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教书育人,师之天职,但教师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学技能,空有一腔热情也是无法完成教书育人使命的。为了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吴翠云孜孜不倦,勤学苦练教学技能,不断钻研教材、教法,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教学中认真备课,不断收集学科前沿资料,精心设计教案,一个小时的授课内容,她要花费十余个小时的时间备课,力求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每学期开课前,吴翠云都要提前了解授课班级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因材因生施教,课前认真组织教学,课后辅导学生。她所授课程都是专业课,应用性较强,实践技能的掌握尤为重要,每次实验、实践教学,她都要提前自己先做准备,事先反反复复操作多次,确保实践教学效果达到完美,对于实验效果不理想的学生,她常常会利用业余时间再带领他们做一次,帮助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她精心组织授课,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与课程相关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充分利用自制教具、实物、图片及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参与式、启发讨论式、答疑式及案例式教学相结合,尽量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达、多实践,从而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吴翠云的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高,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学特色,受到同事及学生的好评,获得塔里木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一等奖的殊荣。

她还实施教学改革,主持高教研究课题及多项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她带领《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群的老师认真讨论课程建设方案,组织教学观摩、教学调研,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她主持的“《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建设及应用”成果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本科生各类教材及职业培训教材5部。

面对当前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吴翠云还积极思考基于边疆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一体两翼”型园艺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了《设施园艺周年实践》和《果树周年实践》两套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对其它应用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起到了引领作用。

潜心科研出成果,培养创新精神的新农人

吴翠云深知不从事科研活动,没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就不可能将专业课讲得透彻、讲得实用、讲得灵活,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长期以来,她不仅潜心科研,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建立良好的研究资源平台,还将自身的科研资源、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以科研案例启发学生探索专业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及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吴翠云组织学生实施创新性计划项目,引导他们自主选择研究选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实验操作、分析试验结果。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过程中,注重传授他们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训练他们的科研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学术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科技创新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断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开拓创新等多方面能力。近年来,她每年都获得本科生及研究生优秀论文指导教师荣誉。

吴翠云也是一名学术造诣较高的果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她的言行身教对身边的研究生有着重要影响。研究生的试验方案和实验方法决定着试验研究的结果,丝毫不能马虎,她对此要求非常严格,常常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的实验操作,精心安排研究生的学习计划,关注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有时候为了一个试验方案,她可以不厌其烦地与学生讨论、论证,直到确保没有问题。吴翠云忘我的科研精神感染着她身边的教师和学生,2013年9月的一天,在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的示范点——十四师224团,吴翠云由于连续多日的加班,血压升高,呕吐,几乎晕倒在枣园,同事将她送到224团卫生院,打点滴休息了一下午后,第二天她又坚持工作了。

研究生在谈到吴翠云时说:“在科研方面,吴老师太执着了,对我们要求也特别严格,但平时很亲切,很有耐心,还常常关心我们的生活。她每天都是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富有朝气,在吴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大学教授的严谨和慈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她是我们的科研领路人,更是我们今后一生的导师”。据了解,吴翠云所带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连续4年获得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多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

走出校门育人才,助力南疆打赢脱贫攻坚战

吴翠云在学校任教的同时,全身心地投入农业科技服务中,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常年服务于南疆兵团及地方县乡林果产业生产。“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种植户对科技的需求,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只要是农民有需求,她有求必应,以职工农民所需为己需,以职工农民所想为己想。吴翠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带领学校林果业科技服务团队奔赴南疆贫困团场和县乡村镇以及多家林果企业,了解林果业生产中的问题,科学制定技术方案和扶贫对策,为职工提供枣、核桃、香梨、苹果等林果信息和技术服务,为果农开“农技处方”,为职工群众答疑解惑,在田间地头给农民讲解种植技术,帮助他们解决果树种植实际问题,备受南疆职工群众的称赞和感谢。

十四师224团初建时,急缺技术人员,吴翠云受塔里木大学委派,从2006年开始就常常为224团职工开展枣树管理技术培训,实施新技术新成果的示范推广。兵团十四师47团是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团场,自2013年以来,吴翠云就一直在技术上帮扶47团,为职工解决树形紊乱与树体早衰、枣树施肥盲目盲从、枣树冻害及盐碱危害、枣果品质不高等问题,讨论制定枣栽培模式和生产技术标准,推广枣园林下覆盖、林下生草养殖技术,集成示范“果-草-禽/畜复合生态种养新模式”,真正将团场和种植户对技术的需求当成自己的责任,赢得职工和团场领导的认可和赞赏。

同时,吴翠云还常常协助兵团“访惠聚”工作组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为职工赠送农资物品和培训资料。2016年6月中旬的一天,吴翠云到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田吉亚乡等地连续为农民培训枣、核桃的夏季修剪、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期间,吴翠云因急性肠炎伴随急性低钾血症住进和田地区医院,做检查打点滴到夜里三点。尽管医生反复强调,第二天必须要继续输液,但吴翠云说:“不能让果农失望,现在是枣树坐果的关键期,错过了时机就等于错失一年的收成。”次日一早,她强忍着头晕乏力,拖着虚弱的身体,赶赴和田县的一个村为农民解决枣树修剪难题,坚持在枣园为农民培训。培训结束当天晚上,她又立刻赶赴十四师四十七团,应兵团纪委“访惠聚”工作组邀请,为四十七团七连职工解决枣树树体营养平衡和土壤营养诊断问题。兵团纪委“访惠聚”工作组与四十七团七连党支部深受感动,一起将写有“博学友善,情系百姓”八个大字的锦旗赠送给吴翠云及其团队。由于对十四师科技服务作出的突出贡献,吴翠云还被兵团十四师授予“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

多年来,吴翠云科技服务的足迹踏遍南疆各地,她带领团队为基层农民开展各类培训60余场次,培训职工8200余人次,发放培训资料3600余册,深受职工的欢迎。她长期从事南疆科技服务和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有效推动了新疆枣产业发展,被誉为“红枣公主”,其先进事迹在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联播》、新疆日报等平台进行了报道。塔里木大学60周年校庆活动中以她的事迹和精神为原型之一,编排震撼人心的节目《我的名字叫胡杨》,为塔里木大学莘莘学子发扬胡杨精神、扎根边疆树立了学习榜样。

如今的吴翠云仍在忘我地工作着,怀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血,用实际行动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