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聚焦“四個面向” 不斷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
在去年9月的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創新作出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部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日前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四個面向”,要求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近年來,陝西高校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將“四個面向”作為科教工作的根本遵循,加強系統謀劃,讓創新成為陝西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領域雖取得顯著進步,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明顯差距。許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歸根結底是基礎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理論原理沒有搞清楚所致。搶佔基礎研究制高點,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激烈競爭中勝出的關鍵。
“十三五”以來,陝西高校不斷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持續投入和支持,基礎研究水平持續躍升,通過重大科技問題帶動,在重大應用研究中歸納抽象出基礎理論與前沿問題,促進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互融合。堅持為國鑄重器,推動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國家分子醫學轉化中心、Z箍縮、阿秒光源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籌建陝西秦嶺實驗室、國家超算中心、基礎學科研究中心、空天地海無人系統綜合試驗測試、超精密跨尺度基標准與溯源、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研究等重大科技平台,全力創建西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產生了以“清江生物群”“恆河猴甲亢模型”“超高壓電性能透明鐵電單晶”為代表的標志性研究成果,以第一和通訊作者單位累計在《細胞》《自然》《科學》主刊發表論文23篇,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61項。
面向經濟主戰場,服務陝西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陝西考察時指出:“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今年3月,陝西省全面啟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台建設,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以構建科技創新產業化平台為創新發展加力加速,加快構建從研發到孵化、再到產業化的科技創新系統,進一步加快兩鏈融合,努力把秦創原打造成為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的總源頭和總平台。
陝西高校以推動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為突破,積極融入秦創原建設,助力打造立體聯動“孵化器”,成果轉化“加速器”,兩鏈融合“促進器”。推進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無人機產業基地、西安電子谷、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等,打造成果轉化新高地。探索建立面向市場需求的成果轉化機制,建立一批“四主體一聯合”新型校企合作研發平台,推出技術經理人全程參與成果轉化的服務模式,提高了科技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比例,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十三五”以來,陝西高校技術合同交易額突破200億元大關,5G移動通信領域一系列關鍵技術打破了國外行業巨頭的壟斷,實現了我國首個無人機技術與整條生產線的出口,解決了黃土地區重載高速鐵路技術建設世界性難題,類人膠原蛋白系列生物材料實現產業化,系列產品終端銷售額累計近百億元。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培育戰略科技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是抓住重大戰略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的必然選擇,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隻有矢志不移自主創新,才能形成應對風險挑戰的抗壓能力、對沖能力和反制能力,隻有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才能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陝西高校緊密對接國家戰略,積極開展科研協同攻關,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撐科研自立自強。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應對氣候變化、新時期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等國家重大需求方面主動擔當、勇於作為,提升承擔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的能力,爭創國家實驗室。積極投身“天問一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嫦娥四號”人類首次月背探索、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C919大飛機、北斗衛星全球組網、蛟龍號載人深潛、重載高鐵貫穿西部、地裂縫和黃土滑坡防控、特高壓輸電網絡、港珠澳大橋建設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中亞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一帶一路”國際聯合實驗室,中亞考古隊率先走出國門與中亞國家聯合考古,為促進文明互鑒、民心相通作出貢獻。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進健康陝西建設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應邀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全球健康峰會,並發表題為《攜手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講話,提出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著力提高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和水平”。“十三五”以來,陝西高校聚焦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藥品安全、人口老齡化等重大民生問題,以創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生命健康產教融合創新中心為突破口,加大對醫療衛生領域基礎問題與關鍵問題的科研攻關力度,加強對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與處治研究,加快生物醫藥、醫療設備、健康、環保等領域科技發展,讓科技創新為人民生命健康保駕護航,全面推進醫療衛生事業與健康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陝西高校眾志成城,所屬附屬醫院派出600余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並打響科技防疫戰,打出了成功抗擊疫情的“組合拳”。
聚焦“四個面向”的同時,陝西高校積極推動科教融合、產教融合,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充分挖掘先進人物典型事跡,傳承延安精神、西遷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工匠精神等,堅持立德樹人,激發師生熱愛國家、投身陝西的內在動力。探索理論創新、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持續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為追趕超越與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服務。圍繞數學、物理、地質學、力學、生物科學、基礎醫學、計算機科學等基礎學科,積極布局建設一批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創辦全國首家培養應對氣候變化專門人才的碳中和學院,實施“一帶一路千人培訓計劃”。
新時代、新征程、新目標。陝西高校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站穩高校科技創新的人民立場,聚焦“四個面向”,以“雙一流”建設為主線,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撐區域高質量發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