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研之舟”乘风破浪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23 08:24

炮兵学院南京分院---让“科研之舟”乘风破浪 
央视国际   2007年07月03日 14:49 来源:


   前不久,笔者从炮兵学院南京分院科研成果评审会上获悉,今年该院又有《新型自行火炮部队形成战斗力研究》等51项科研成果被推荐申报2007年度军队科技进步奖。闻此喜讯,笔者惊喜之余不禁讶异:几年前,这个学院别说与国家级科技大奖无缘,就连军队级奖项也是屈指可数。如今,却频频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发明奖、国家专利等科研大奖,军队级奖励更是收获频繁,仅去年一年就有28项成果获奖,66篇学术论文被国际“三大索引”收录。前后相比,天壤之别,缘何如此?在该院卜连鹏政委的介绍下,笔者慢慢解除了心中的疑惑。
聚焦战场让科研选题“硬”起来
几年前,这个学院的科研工作一直在低谷徘徊。为了走出这一尴尬的境地,这个学院想方设法立项了《某型火炮射击指挥训练模拟系统》课题。为了打好这一仗,他们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抽调精兵强将组成联合攻关小组,准备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然而,事与愿违。当课题组成员带着厚厚的成果资料奔赴部队时,却获悉研制的火炮已被淘汰。无奈之下,这批刚刚“出炉”的成果只好被束之高阁。
费尽心血搞出来的成果竟然成了“废品”,这无疑给课题组成员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许多人感到心灰意冷,甚至打起了“退堂鼓”。
“人才不可谓不多,政策不可谓不优,环境不可谓不好,为什么就搞不出一项精品成果?”学院党委“一班人”有点纳闷。深思之下,他们发现原来是科研选题立项上出现了偏斜,与部队需要背道而驰。在科研工作会议上,吴翔院长一语中的:院校搞科研,不仅仅是为了那一纸获奖证书,为教学服务、为战斗力服务、为打赢服务才是科研工作的“硬道理”。
在“为战斗力服务”这一方向牵引下,学院确立了“找课题就是找出路”的思想,院领导亲自挂帅,带领专家组深入到部队训练场,寻找科研课题,只要对部队训练有益、对提高战斗力有利、有推广应用价值,皆可选题立项。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学院便收获了“自行反坦克炮兵作战运用研究及编配方案论证”、“炮兵分队指挥训练模拟系统”等19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中“自行火炮系统作战使用与训练系统”成果获一等奖。
尝到甜头后,学院乘势而上,每年课题立项申报会都邀请部队领导把脉定向,确保每一项课题都能“过得硬”、有成果,避免了埋头搞科研、盲目搞科研、曲线搞科研的现象。
如今,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学院及时调整方向,确立了在军事理论研究上协调发展、在装备科研上有所突破、在模拟器材研制上有所作为、在科研成果推广上有所发展的科研工作思路,实现了解决部队当前作战训练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注重炮兵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上的作战样式研究的协调发展。
不拘一格让科研队伍“动”起来
作为陆军战役战术火力毁伤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年仅33岁的射击教研室副主任王东亚走上讲台不久,便显出了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先后获得了“炮兵对典型目标射击方法与毁伤效能研究”、“炮兵武器装备建设和发展需求论证”等10余项科研成果,出版《现代自行火炮射击与指挥研究》等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2002年,年仅28岁的他以副主编身份参加了全军“陆军战役战术火力毁伤理论”研讨会,并作了专题学术报告,博得了“满堂彩”。
在学院,像王东亚这样的年轻科技之星比比皆是,这一切得力于学院党委始终坚持能者居上的用人原则。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台。讲台阶而不抠台阶,论资历而不唯资历,果断让一些年轻人才在才华鼎盛的最佳年龄段唱主角、挑重担,让一些学术造诣深、科研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教员,优先参加学术活动、承担科研课题。对取得突出科研成果的,破格晋级、晋衔和提升专业技术职务,优先推荐参评“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和“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从而建立和完善了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体系。
学院女博士郭凯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总参军训和兵种部兵种信息化建设创新工作站和总参南京科技创新工作站专家,先后获得《轻武器综合测试与动态仿真设计技术》等多项成果,9篇学术论文被国际“三大索引”收录。2005年,学院首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加速度场中的六维力测试技术研究”。在决定项目组成员时,年轻的郭凯脱颖而出,成为项目组负责人。
目前,学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4人,一大批年轻的科技英才已成长为各学科专业的带头人。人才旺,则事业兴。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各类课题220余项,3个课题组获总部“十五”重大贡献奖。去年,学院被中央军委批准进入全军22所整体条件重点建设院校行列,“军队初级指挥”和“军事装备学”进入“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
优势并举让科研机制“活”起来
科研选题瞄准战场、服务部队、聚焦战斗力,科研队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这一切为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正当学院科研工作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时候,资金不足尤如一道“拦路虎”,横在了中间,挡住了发展的道路。
怎么办?是知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为此,学院党委及时转变观念,另辟蹊径,主动打破等项目、等资金的做法,决定借梯登高,走“以研养研、优势并举”的外延发展道路,借助外力来解决自身科研资金不足问题,出台了《科研合同和协议管理实施办法》,先后与20多家单位建立了长久科研合作关系,对人员配备、经费管理、奖项审报、成果转化等实行重点倾斜,利用自身的人才、技术和专业优势“入股”,进行合作技术攻关,成果出炉技术共享。
思路一变天地宽。“某型炮兵射击指挥仪”、“某型火炮瞄准手训练考核系统”等一批科研成果相继问世。去年底,南京军区某部致电学院,部队在进行某型炮弹射击系统试射时,发现射击速度和射击精度无法把握,且没有指挥作业器材。学院迅速组织科研骨干力量攻关,解决了这一难题。
科研机制中还有没有制约科研工作发展的“瓶颈”?还有没有影响科研发展的“绊脚石”?学院随后对科研机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逐项研究,逐项整改,逐项细化,相继制定了《科研学术管理工作规章》《科研奖励暂行规定》等科研规章制度,把科研工作纳入了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党委议科研、领导抓科研、机关促科研,并对科研的计划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科研奖励等进行了全面规范。此外,学院还建立了以“课题组长负责制”为核心的管理机制,设立了“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学术专著出版基金”和“教授专项差旅费”,极大地激发了教员投身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过硬的科研选题、一流的科研队伍、良好的科研机制,迎来了累累硕果。近年来,学院共获国家级和军队级科技进步奖122项,出版专著50余部,自主研制开发模拟训练器材4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近100篇学术论文被国际“三大索引”收录。
■新闻缘起
前不久,在全军信息化条件下院校教育研讨班上,炮兵学院南京分院作为炮兵的唯一代表,向与会代表汇报演示了“某型通信系统作战使用”、“某型侦察弹作战使用”等系列信息化作战研究成果,展示了多种炮兵信息化武器装备。信息化演练现场的精彩纷呈,技术尖端的炮兵信息化装备,令人耳目一新的炮兵新战法新训法,赢得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赞扬。据悉,近年来,该院先后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20余项,120余项成果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促进了部队战斗力的提升。(科技日报/周燕虎卿上力)

责编:曹劲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