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70年气象成就系列报道六·风云卫星篇跨越,从跟跑并跑部分领跑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3-19 09:57

  中国气象报记者 卢健

  ——跨越50年的长度,17颗风云卫星成功发射;

  ——穿梭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任意区域的风云变化都可纵览无遗;

  ——聚焦近100个行业,每个行业背后都能看到中国自主研发的气象卫星数据的身影……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事业的征途也恰好指向了50年的整点。从无到有,从试验型到业务型,从跟跑到并跑到部分领跑的跨越……半个世纪中,它承载着几代科技工作者的梦想与荣耀,见证着无数人的殚精竭虑、百折不挠。五十年砥砺奋进,今天,风云卫星已经走到世界先进行列,正在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为气象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飞入寻常百姓家

  半个世纪前的气象预报员一定很难想象,今天的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广袤土地上空的任何一个区域云的图像,可以随时随地、想看就看——

  距离地球800千米和3.6万千米的太空中,7颗“风云”卫星俯瞰全球风云;北到北极圈内,南到南极大陆,“7站1中心”对海量卫星数据进行接收、处理和分发;每5分钟,就有一张新的中国区域云图回传,从卫星镜头到预报员手机屏幕,只要不到10分钟的时间……“气象卫星应如自来水般长期供应。”来自“两弹一星”元勋、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的这个描绘,早已从梦想照进现实。

  就在50年前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别说造自己的气象卫星、用自己的气象卫星,很多科研技术人员连什么是气象卫星、气象卫星有何作用都不知道。1969年初,因为缺乏气象监测资料,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让黄河以南的铁路交通完全中断。周恩来总理为此心痛地连说三个“落后”,并痛下决心——“一定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以这一刻为起点,一场跨越式的追赶就此迈开步伐——

  50年中,我们从“连卫星轨道是什么都不清楚”起步,发展成世界上唯一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气象卫星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从最开始的“一星一载荷”,稳扎稳打,升级到了今天的“一星十一载荷”,创下了“国产卫星中应用最好、定量化水平最高、离百姓最近”这块响当当的牌子。

  如今,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风云气象卫星,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众多领域落地开花。每天,在中国自主研发的数值预报产品中,70%的同化资料来自于这里;在海洋、农业、生态环境等近百个领域,上百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都有着风云气象卫星数据产品的身影;风云家族正在惠及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即便是远在非洲的热带气旋,也将第一时间被这双“天眼”监测到……

  征途过半,再回首,我们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并跑到部分领跑的跨越。

  创新求变争朝夕

  从1988到2018,从山西太原到四川西昌,50年中两个卫星发射中心见证的不仅仅是17次成功发射,更是越来越密集的科技创新和技术颠覆。

  1988年风云一号A星、1997年风云二号A星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从无到有的突破。

  1999年风云一号C星、2004年风云二号C星成功发射,突破了长寿命稳定运行的技术瓶颈,具备了提供长期连续业务观测资料的能力。

  2008年风云三号A星发射升空,极轨气象卫星实现升级换代,搭载的载荷数量从风云一号的1个增加到11个,技术指标与世界同期先进水平相当,我国气象卫星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特别是2016年风云四号A星成功发射,每15分钟就能进行一次地球全圆盘观测,每5分钟就能完成一次中国区域观测,依靠其独一无二的大气“CT机”,在全球率先实现了静止轨道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数据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的同化应用……

  一项项指标、一个个数字,它们背后,靠的正是把从设备零件到应用平台各项技术都牢牢握在中国自己手中的技术自信。三轴稳定、大气“CT机”、对月定标、“天地一体化”……一个个走在时代最前沿的技术,浸透着技术人员对创新的坚持,凝聚着他们不惧闯关的勇气。坚持技术创新,收获的是这一颗卫星永远比上一颗要更好,延长的是卫星寿命,增加的是载荷数量,更在数据质量和应用空间上有了飞跃。

  可以自豪地说,今天,我们正拥有7颗高质量的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实现上、下午组网观测,每天获取4次全球观测资料;风云二号和风云四号静止气象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可连续不间断对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固定区域进行分钟级高频次观测……

  从使用者到提供者,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风云卫星不断向世界展示新姿态,以过硬的实力、开放的姿态,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全球综合观测系统重要成员、空间及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值班卫星……这是属于风云卫星的国际责任,也是风云卫星国际竞争力最直观的体现。

  披荆斩棘破难关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风云卫星发展之路,正是对此的生动诠释。

  白手起家之初,风云卫星筹备组只有5个人,成立的气象卫星311研究小组只有十几个人,当时大家甚至连什么是卫星轨道都搞不清楚。工业基础更是与美国、欧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在重重困难之中,从以“两弹一星”元勋、风云一号工程总师任新民,风云二号工程总师孙家栋为代表的航天工作者,以曾庆存院士、许健民院士为代表的气象工作者,到无数默默无闻奋战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不抛弃、不放弃,在荒漠戈壁,在湿热雨林,在深夜的计算机房,在卫星发射的最前线,团结奋战、不计名利、百折不挠,终于取得了成功突破,迎来的不仅是气象卫星的稳定运行,更是为国家节省下上亿元资金的超寿命运行。

  当风云一号A星、B星运行寿命未能达到目标,受到巨大质疑时,已是古稀之年的任新民,着了魔一般带领科技人员分析原因,并亲自到国家有关部门汇报工作,坚定要求支持“我们的这支气象卫星队伍”走下去;为了攻克风云二号前两颗卫星出现的问题,时任风云二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师许健民,副总师李希哲、张青山与全体团队成员一起,没日没夜,登上青藏高原开展“救星”试验,于上万次手写运算中破解“定位”难题,不仅让卫星“起死回生”,更使得“图像上每一个点都变得很准确”……正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付出心血和汗水,甚至生命的代价,才为气象卫星的迅速赶超奠定了基础。

  今天,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工业最高奖……这些最高级别奖项的取得,是荣誉,更是对全体航天工作者和气象工作者百折不挠奋斗精神的致敬和褒扬。

  “做一颗忠诚于气象事业的气象卫星,一颗能够给卫星气象事业带去光彩的星。”这个信念代代传承,正在从昨天走到今天,并将在明天延伸下去。

  翱翔九天起宏图

  “中国在气象卫星技术方面已达世界领先水平。”今年6月,在瑞士日内瓦举办的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气象合作推介会上,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对风云卫星50年发展大为赞赏。

  中国风云卫星技术能力进步速度如此之快,让国际上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领域许多知名专家在赞叹不已的同时,也大为好奇:1960年美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1974年欧洲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而中国直到1988年才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卫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实现赶超的内在发展逻辑是什么?

  回望来时路,中国卫星气象事业实现飞跃的不竭动力,正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得益于国家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得益于广大气象、航天科技工作者的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归根结底,就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气象卫星发展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在国民经济还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不仅同意保留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研制任务,还增加了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研制计划。

  2008年5月29日,在风云三号A星成功发射并获取图像后,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搞好各项气象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2009年12月11日,温家宝总理指出:“风云卫星还要发展,我们国家要成为世界上卫星探测的先进国家。”

  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场合提出,风云气象卫星和气象遥感卫星技术要为上合组织各方、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服务。

  从20世纪末的《“九五”后两年至2010年我国气象卫星及应用发展计划》,到中国腾飞背景下的《我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家的支持、规划的连贯,让我国气象卫星事业真正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充分发挥气象卫星效益奠定了最坚实基础。

  今天,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事业又站到一个新的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曾经为风云卫星擘画的蓝图正在一步步实现,并越来越多地服务于千家万户。未来,一代代“追星人”将带着中国加速度,继续努力奔跑,追梦不已。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