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中小学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明确了三级指标,进行了具体化描述。4月10日,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
发布会上,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广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如鹏在介绍《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路径时指出,在课时安排、资源开发和平台支持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注重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比如,课时方面要求原则上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7-8年级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要求统筹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和课后服务,一体化实施,防止重复交叉。高中阶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创新。
羊晚快评
当AI走进中小学课堂,
广东教育如何答好“未来卷”?
在广东的中小学课堂里,这样的场景将越来越常见:在数学课上,学生们用算法优化垃圾分类路径;在劳动课上,学生们用图像识别技术监测作物生长;在历史课上,学生们用大数据分析文明演变规律……这些场景的背后,是广东正在推进的两项重要工作——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和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4月10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广东电视门户上线仪式在广州举行,明确提出广东将推出“五项举措”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包括加强教育新基建支撑力、提高平台智能化服务力、提升教师数字胜任力、强化优质内容供给力、激发湾区合作创新力。这些举措不仅勾勒出广东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线图,更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已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从单一学科教学转向跨领域融合创新。
广东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源于对时代需求的深刻洞察。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为教育带来了“加速键”效应,正深刻重塑教育生态。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数字经济强省,必须率先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目前,广东在校生超2870万,各级各类学校超3.7万所,城乡之间、学段之间教育需求差异较大。庞大的教育体量与区域发展不均衡,也倒逼广东教育供给必须向数字化、体系化转型。
图/视觉中国
广东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在回答“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一时代命题。从夯实数字底座到构建素养框架,从强化内容建设到激发湾区协同,广东的一系列举措环环相扣,构建起适应智能时代的教育新范式。这一新范式也让基础教育从“标准化生产”迈向“个性化培育”——既为所有学生奠定适应智能社会的通用素养,也为有兴趣和潜力的学生打开专业探索的大门,通过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等途径,让他们在“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深入发展。
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角度,广东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更具重要意义。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需要的不仅仅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人才,更是能够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传统优势领域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当粤北山区的学生通过AI分析野生动物红外相机数据、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当潮汕少年用语音合成技术复原方言童谣、开发本土文化数字资源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能力的提升,更是年轻一代用创新思维推动社会进步的预演。这种预演,是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广东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注脚,也为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可持续的智力动能。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当人工智能成为时代发展的底色,广东通过系统化的教育布局,培养一批又一批适应智能时代的“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时,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便有了更具想象力的未来——那是算法模型与人文关怀交融的未来,是科技迭代与文化传承同频的未来,是湾区智慧与全球视野对话的未来。
原标题:《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中小学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