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定兴开始
河北梆子又名“直隶梆子”“京梆子”“卫梆子”“笛梆子”等,是梆子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在河北省流布最广、影响范围最大的剧种。河北梆子发祥于保定定兴,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广泛流布于河北、北京、天津,并遍及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等地。2006年,河北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河北梆子发祥地——定兴
定兴县位于冀中平原腹地,京津保中心地带,定兴文化底蕴深厚,秦置范阳县,金大定六年(1166年)始置定兴,取大定兴盛之意。燕昭王高筑黄金台,开创“招贤纳士”之先河;燕太子丹于易水送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伴奏,荆轲和律高歌,在此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绝唱,定兴因金台而兴,因易水而勃,因国士而名。
定兴人杰地灵,名士辈出。涌现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家高渐离,燕国名臣郭隗,东晋名将祖逖,唐朝诗人卢照邻、贾岛,元朝名将、保定府建造者张柔,元朝著名戏剧家、《西厢记》作者王实甫,清末军机大臣鹿传霖等一大批名人志士,现代诗人张秀中、中国第一位女试飞员张玉梅、第39届南丁格尔奖得主姜云燕、乒乓球世界冠军牛剑峰等皆出于此。
定兴历史悠久,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别为战国丛葬墓、北齐义慈惠石柱、元代建筑慈云阁),以及省级文保单位2处、市(县)级文保单位58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122处。定兴民间文化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光彩,其中南大牛京绣、定兴书画毡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目录,此外,还有省级以上非遗项目10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38个。
定兴是元曲的故乡、河北梆子发祥地、孙式太极武学文化重要传承地。199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并先后荣获“河北省黄金台文化艺术之乡”“河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定兴作为河北梆子的发祥地,其标志是公元1825年清道光年间,贤寓西幸村人高宜直创办了第一个河北梆子科班——“祥泰班”,其腔调就是原始的河北梆子声腔,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河北梆子的产生与发展
奠定基础
据史料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大批山西移民进入京南定兴一带,1425年前后,县境人口近半数是自山西移入,山西地方小调随之流入定兴,与县内的地方小调融为一体,并逐步发展演变,形成一种独特的地方小调,奠定了河北梆子产生的基础。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四川著名秦腔名旦魏长生进京,他演唱的《滚楼》震动了整个京城,一时间京城人人争睹,成为戏曲史上的一个传奇。可后来,山陕梆子艺人进京贡演被禁,清政府勒令他们改习昆、弋两腔,由于生活所迫,这些艺人流落到河北广大农村。定兴是京畿之地,又有山西移民,不少艺人蜂拥而至,和山西迁居移民汇合一起,安家落户。从此,山陕梆子如归故里,每当逢年过节,大家吹拉弹唱,各有千秋,日久天长口音渐变,为了适应当地人的口味,将声腔改变,与原山陕梆子、山西地方小调、定兴地方小调都有差异,自成一体,别具一格,这就是原始的河北梆子声腔。
“祥泰班”的产生
清道光五年(1825),西幸村山西移民高宜直办起了第一个河北梆子科班--祥泰班,其腔调就是原始的河北梆子声腔。此班先后办班75年,四易其名,五换班主,先后招收数批学员,少则四十人,多则七、八十人。演出时,他们将唱腔去粗取精,不断改进,使原始的河北梆子声腔日臻完善。河北梆子由此正式诞生。
发展壮大
河北梆子形成后,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声望与日俱增。继“祥泰班”之后,在定兴境内又办起了老君屯的“信盛合”、河内的“华乐舞台”等河北梆子科班,特别是“华乐舞台”科班招收女学员的创举,为河北梆子声腔的日益完善闯出了一条新路。这些科班培养出大批河北梆子艺人,较有名气、影响较大的有“面条鱼”“大青衣”“七金子”“小回子”(均为艺名)、刘四红、孙双顺等几十人。他们遍布在各地河北梆子戏班,生根开花,为河北梆子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自1825年以来,定兴境内戏曲活动始终是河北梆子占有主导地位。随着其它剧种的不断流入,河北梆子一统定兴的地位,虽然受到一些冲击,但由于它的形成年代久远,在广大群众心目中已深深扎根,一直是群众爱戴的剧种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定兴境内的河北梆子剧团由原来的几个猛增至四十个,占全县剧团总数的三分之一,演出的剧目多达一百余出。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传承河北梆子 从定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