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艳敏誓用执着与坚守“填平”城乡教育差距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13 23:41

袁艳敏誓用执着与坚守“填平”城乡教育差距


袁艳敏在第四届全国希望工程烛光奖颁奖典礼发言。

□见习记者付宇本报记者韩雪

《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每年招聘特岗教师2000人左右,全部补充到农村基层学校,进一步提高我省乡村教育水平。特岗教师被国家称为是乡村教育中“换血的一代”,他们默默坚守在乡村教育的第一线,不求名利,一心只为“填平”城乡教育的差距。佳木斯市桦川县横头山镇中心校教师袁艳敏就是我省特岗教师的优秀代表,毕业至今,她在乡村教师岗位上干了12年,先后接任了9个毕业班,帮助很多孩子圆了大学梦。

2006年,袁艳敏大学毕业,正赶上我省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她义无反顾地到佳木斯最缺教师的万发村小学支教两年。两年支教期满后,袁艳敏本来有更好的就业前景。但当学校的孩子们得知袁艳敏要走了,都变得沉默不语,家长们也纷纷打电话,恳求她留下来,他们不知道的是,超期服务没有工资。思前想后,袁艳敏决定再留一年。

一年后的毕业典礼上,家长们把袁艳敏团团围住,他们哭着说,“袁老师,一年没工资,你咋不说呢?”家长们有的100元、有的50元,把钱硬塞到袁艳敏手里。袁艳敏后来托校长把钱全部退了回去。但孩子们的真情、家长的认可,坚定了她投身乡村教育的决心。

3年支教结束后,恰逢2009年,我省开始实施国家特岗计划,袁艳敏又考到桦川县横头山镇中心小学任教。这一教,就是9年。

袁艳敏班上有个叫文秋的女孩,父母长年在深圳打工。她被寄养在亲戚家里,性格孤僻,对学习没兴趣。一天深夜,袁艳敏在批改作文《幸福是什么》,当看到文秋的卷子时,忍不住拿起电话打给文秋妈妈,告诉她文秋写的是:“幸福就是一家人能够在一起!我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回来,我做梦都在想他们,可是我都不记得他们长什么样子了。”

电话那端,文秋妈妈声音变得哽咽。两天后,袁艳敏正在备课,有人敲门进来,正是文秋的父母。那一夜,他们接完电话,决定辞工回家,陪伴在孩子身边。渐渐地,文秋像变了一个人,性格开朗了,也愿意学习了。小学毕业时,她被评为学校学习标兵,语文得了年级组最高分。

对于乡村教育的未来,袁艳敏充满信心。“这几天我看见了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要选培一支高质量农村教师队伍,优化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这坚定了我扎根乡村教育的决心,我要和其他乡村教师共同‘填平’城乡教育的差距。”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